优化教学环境 构建课堂“强磁场”
教学环境理论的研究表明,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都发生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本文就如何创建积极的非物质课堂环境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增强“吸力”——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1.活化教学素材的呈现形式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此时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相应的手段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这种学习背景中蕴含着数学知识,并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经验性知识相关联。这种生动具体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又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学习了概率问题后,可让学生分析摸奖、买彩票中奖等概率问题,运用统计表分析地方经济增长状况。
2.组织学生有效参与数学活动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会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数学活动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学生比较容易接近和理解,同时还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梯形”时,在揭示梯形的概念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变梯形”的活动,要求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纸片上各剪一刀变出梯形。通过活动既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3.善于创设“愤”“悱”情境 教师要巧设悬念,造成学生欲知未知、欲言不能的“愤”“悱”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加以引领,促进问题得到解决,即“启而得发、引而顿悟”。在经历“顿悟”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觉,同时让心智随之得到提升。如教学“2和5的倍数”时,先让学生在“□4”的方框内填数使其成为2的倍数,在“□0”的方框内填数使其成为5的倍数,完成后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说□内填1至9的自然数都可以。接着让学生试一试:在“□3”的方框内填数能否成为2或5的倍数?这时学生便产生了疑问,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教师抓住契机,启发学生猜想: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出2和5的倍数的特征。
4.重视运用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数学教师应熟练地掌握并应用数学术语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系统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
二、消除“斥力”——让教学过程和谐高效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师要注重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建立相互尊重的融洽师生关系,巧妙地将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要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热情、耐心的帮助,让学生轻松越过学习中的障碍;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体验时,给予客观的评价、热情的鼓励,珍视学生的点滴收获与进步。总之,良好的学习氛围带给学生温暖和鼓舞,带给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真实地表现自己,这样学生的潜能和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2.排除各种无效信息对教学的干扰
防止媒体对教学产生副作用。课堂气氛活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热闹”。教师片面地追求“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反而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媒体运用要适度、恰当和有效,它必须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
三、保持“张力”——让课堂秩序活而不乱 1.有效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 课堂秩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建立与新的学习方式相匹配的规范,合理组织和调控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在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课堂秩序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如进行“可能性”教学时,一位老师安排了贴图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全体学生每人一个图片代表球(红、黄、绿三种颜色中的一种),用三个长方形代表三只口袋,学生依次将图片按要求贴在相应的长方形里。
像上例,如果让全班学生一窝蜂地拥上讲台贴图,势必造成一片混乱,而那位老师安排学生分组上台,贴好后进行适时评价再继续活动,就达到了“活而不乱”的境界。 2.追求“无痕”的课堂管理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无痕”管理,也就是说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可通过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进行提醒,或者把组织纪律与上课内容结合在一起,请思想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等。
综上所述,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不打断上课的内容,不破坏课堂的教学气氛,尽量做到一气呵成地上完一节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教学环境成为课堂的“强磁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