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管理 | 德育频道 | 教师频道 | 学生频道 | 家长频道 | 课改前沿 | 热点话题

| 支部建设 | 明星博客 | 明星图库 | 明星影院 | 教育资源 | 班级主页 | 图书管理 | 共享资源

v
v
您现在的位置: 明星小学门户网 >> 课改前沿 >> 教学论文 >> 正文
让学生动手学数学

作者:郑晓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41    更新时间:2013/6/28

 

让学生动手学数学  

明星小学     郑晓萍      数学     三年级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动手实践操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探索,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实践操作    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一下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再创造”,知识才能被学生更好的牢记掌握和应用。  

一、动手实践,引发兴趣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动手操作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既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时候,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多种梯形面积的求法,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沿梯形中位线剪开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把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也有剪拼成长方形的,分别得到了三个面积公式:S1=a+b)×h÷2S2=a+b)×(h÷2);;S3=a+b)÷2×h。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转化,发现原来三个公式的内涵相同,都可以转变为S=a+bh÷2                  

这样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实践活动中,在实际操作中,他们通过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到主动学到新知识,比单纯观看老师讲解和拼摆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但培养了能力,开发了智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等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动手实践,提高能力  

1、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如果数学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就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  

在教学利息一节时,先问学生,你们愿意做爸爸妈妈的小助手,帮父母理财吗?听说自己小小年纪可以为父母理财出谋划策,个个兴趣高涨,跃跃欲试,于是,老师给学生讲解利息的求法,学生学得非常认真。课后,老师给学生留了一道这样的作业:到附近银行去调查各种存款利率,回家帮父母选择合适的存款方式,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贴近生活的有趣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我让学生测一测,量一量,说出自己的文具、课本、课桌、黑板等身边物品的长度。经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数学就成了具体的有意义的数学,课堂成了生活化的课堂,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种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真正感悟到数学不是空洞、枯燥乏味的,也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  

2、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习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小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揭示乘法意义的时候,我先安排摆一摆,算一算,先摆32,再摆23,用加法算,再说说由几个几相加得几;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摆出类似的图形;最后总结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摆,动手对一组数进行有规律的分类,分得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具体的动作进行心里图式化抽象,最后总结出:“几个几,就是几乘几”,由此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概括阶段。  

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图形,最多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还剩几根?然后根据自己所摆的图形,列出算式。有一位学生用5根小棒摆了个五边形,这时我让学生猜想他手里还有几根小棒?学生猜想可能剩下1234根?我又问:“为什么?”学生就这样很轻松地自己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并明白了道理。  

3、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奇、爱动是儿童的天性,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创新并不神秘,是人在灵感激活的瞬间产生的思维冲动和奇思异想。创新是人天生就有的,只不过被狭窄的生活空间、机械重复的模仿训练给扼杀了。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他们的思维就会产生很多的火花。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发现万物有引力定律;瓦特因烧开水,发明了蒸汽机;可以说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发明都是发明者在实践中,因一些无意识刺激、激活了灵感所产生的。学生在一些偶然因素的刺激下,会产生很多成人也难以发现的思路。学生的大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教师去开发。教师多给学生提供一些鲜活的场景和环境、多开展一些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实践,使其才智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  

例如,在学生学完比例的应用后,我们开展了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创新精神使我十分惊讶,真是意想不到。  

    总之,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道:“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有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做”数学,而不是看数学,听数学,其道理就在这里。  

动手操作探索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教师要多设计操作性练习,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研讨空间,鼓励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各项能力。  

 

文章录入:郑晓萍    责任编辑:史江丽 
  • 上一条文章:

  • 下一条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友情链接
    © 2008-2018 www.tgmxx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明星小学 Email:[email protected]
    校址:山西省太谷县西关正街 电话号码:0354-6268248 维护制作:杜远杰 网站备案号:
     

    您是第    位来访者

     中文域名:太谷县明星小学.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