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重要起始根基。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位过度到二维,面积和单位的认识是关系到后续的进一步学习。经过反复的思索与推敲,我是这样做的
(一)回归生活,巧引“面积”
回归到生活中,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面积”一词,在父母亲买卖房、装修新房、茶余饭后等耳闻目染得可不算少,学生对“面积”并非一片空白。然而这时的“面积”和“平方米”对他们来说,还都只是停留在“词”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产生联系。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的教学就从“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面积’吗?”开始了,学生的积极性果然很高,努力搜寻着“听说”过的“面积”,回想着爸爸妈妈谈论的“平方米”,一步步地向“数学”靠拢。这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亲历实践,感知“面积”
面积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在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铅笔盒盖面、练习本的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体会“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直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三角形、圆、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等图形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面积的含义。这让学生由点到面地建立了面积这一概念,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更注重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中的物体。
(三)矛盾激趣,强化体验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突破“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我精心设计了红、黄、绿三张彩纸,让学生比较大小。在比较②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我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从而理解了:要正确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所选择的用于拼摆的图形,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拼摆后会出现空隙的图形不适合。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四)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我充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摸一摸中感知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在拼一拼、摆一摆中理解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在拿一拿、量一量、估一估、比一比、找一找、试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正确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五)享受数学,尽显乐趣
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才是享受数学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例如:我设计的笑料百增的“修改数学小日记”一活动,贴近生活,学生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用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开展设计大赛”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会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从中掌握测量的技巧,更是体会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