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
|
作者: 白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29 更新时间:2013/6/22 |
|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一、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和图形结合的解题策略。导入部分,我让学生看图,快速“比一比谁多”,意在唤醒学生脑海中“一一对应”的意识,让学生明白这就是这节课要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紧接着例题部分,让学生审题之后,让学生经历“猜测——画图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学生所画的直观图中,引导学生发现棵树和间隔数也是按“一一对应”的方法算得。不知不觉中,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思想的妙处,不管棵数和间隔数是多还是少,棵数与间隔数的个数始终相差1。再让学生利用这一发现,去画“一条很长很长的路”的植树问题的图,由于导入部分对省略号的铺垫,学生画起来就得心应手了,这两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画图探究,深化“一一对应”的思想。学生依据表象,灵活地运用这一思想方法,在不断的运用中,“一一对应”这一思想方法逐步深入人心,最终将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这节课设计的第三个环节建模意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取数学模型。几乎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遇到过“一一对应”的现象,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研究过。让学生带着刚刚明确的“对应思想”重返生活,有意识地关注过去没有注意的现象,经历从诸多实际问题中抽取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有这些具体问题事实上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即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式,巩固、深化对“对应思想”的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关注拓展和应用。
对应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他们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在教学中明确提出“植树问题”这样一个概念,并清楚地总结出相关的计算法则,再利用适当的图形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模式。“一一对应”这一思想方法逐步深入人心之后,后面两种植树问题:“一端不栽”和“两端都不栽”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不足之处。
1、教师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2、对学生的评价还没达到游刃有余。
反思自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点一滴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
|
|
|
上一条文章: 《植树问题》说课
下一条文章: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