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当做什么?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然而有些父母的认识却未必是贴切的。下面便是研究者与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母亲的对话:
“您认为父母应当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抓孩子的学习了!”
“您是怎么抓孩子学习的呢?”——“花钱,上重点校。这样就保险了;请老师辅导;还有他晚上写作业的时候盯着他,别让他走神;做完作业给他检查;有时候还给他默英文单词、默语文生字、辅导他写作文、出算术题什么的……孩子快毕业了,这可是关键时刻,当父母的一点儿也马虎不得……”
这位母亲的回答,可以说代表了相当多的父母对自身角色规范的认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一些父母把围绕着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父母职责的首位。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陪着孩子做功课,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主题绝大多数是围绕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了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父母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而不是“做人的向导”。这种角色的错位之害在于:首先是“扬短避长”,“强己所难”。本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天然环境,孩子来到世上,生活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是用求知的眼光看待一切人、感受所有事物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融于日常生活,体现在举手投足之中,成为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因素,构成孩子成长的最基础层面。也可以说,教孩子做人的教育是家庭的最大教育优势之所在。而一些父母却“扬短避长”,把自己定位在了辅导、扶助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这一学校教师的角色职责上,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尽管为孩子付出得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而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便成了所谓“强己所难”。虽然有的父母从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暂时现象中尝到过为之付出的“甜头”,但却往往给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留下了遗憾。
第二是制造了孩子社会化障碍。人刚刚来到世上,对社会一无所知,只是一个自然人,即是生物性的个体。他将来可能成为明星也可能成为罪犯,但无论如何,他们首先要学会怎样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知道如何同别人交往,学会掌握判断哪些行为是社会所要求和允许的。总而言之,他们必须先要学会怎样做人。而由于父母角色定位错误,忽视了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最需要家庭中成年人帮助的东西,造成他们社会化的不完全。近年来,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一个孩子天资聪颖、学习优秀,考上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一个研究生因为害怕独立与人交往,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孩子成才就这样在父母们的不经意之中成了泡影。
第三是“受累不讨好”,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与上述问题相联系,一方面,父母为了“保障”孩子的学习,替孩子做了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了孩子体验生活的许多机会;另一方面,也不顾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替孩子作了许多本应该他们自己作出的决定。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异是一种人生权利的剥夺。也就是说,父母角色错位的另一负效应是背离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少孩子对父母们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以及一味地抓学习而束缚孩子手脚的种种做法相当反感。其结果,形成了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抵触的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这也是父母们抱怨“受累不讨好”的症结所在。仅此而言,许多人感到“父母难当”就不足为怪了。
父母角色的错位,首先源于对自身角色认识的错误,即没有把教孩子做人,教孩子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作为父母角色规范的最根本的内容;其次是在教育观念上,对人才标准的片面理解,把孩子考高分、上大学作为成材的唯一标准,必然是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再就是补偿心理的作用,把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当作对自己没有得到的和失去的东西的补偿;另外也有父母们并不情愿的一些原因,比如在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一些力不 从心的 老师不可避免地把本应当自身承担的责任转移给父母等等。归根结底,父母角色错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父母们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此说来,为人父母到底应当做什么也就不言自明了。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最基本的职责是满足孩子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学习能够自立于社会的本领,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具体到教育行为,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规定:在教育思想上,提出“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包括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社会适应和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在自身素质方面,提出了以良好的品行修养为子女作表率的具体要求;此外还涉及到与孩子建立怎样的关系、创造怎样的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配合等等培养孩子做人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这些就是父母的基本角色规范和准确定位。父母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扬长避短,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