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

 

孟母情 山村这多书香门 太谷行 数百年出官74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852    更新时间:2015/5/8

   

    太谷上安村,一个人口不到400人的小山村,文化底蕴却极其深厚。明清数百年间,这里有74人在外为官,出过进士3人、举人17人、秀才43人,更有73人考进了国子监。

    作为当时的最高学府,考取国子监的太学生,就相当于如今考上了清华北大。正因如此,上安村被当地人称为“书香上安”“仕宦之乡

                      

    牛氏望族

    太谷县范村镇往北2公里处,上安村就在此。村里有一个满洲城,内有二层楼、三层楼、闷楼28座,多为明清建筑。

    上安村始建于金末元初。据族谱记载,在金末元初,兵荒马乱、朝代更替的动荡年代,牛思明背井离乡,一路壮游四方,凭览湖山,至止于太谷县冶之东上安乡

    自此,拉开了上安牛氏历史的序幕,继而发展壮大,成为近代史上山西牛氏望族。

    当时的上安,书香人家俯拾皆是。

    五股三支的家谱中记载,15世祖牛丰有的儿子牛步汉、牛步伐、牛步殿都是太学生。五股三支14世祖牛全学是太学生,儿子泰德、泰临,孙子昶照、湛照4人又是太学生、祖孙三代5人是太学生。

    五股二支13世祖牛宏基,官至内阁撰修(五品),生了4个儿子,其中天泽、天爵为贡生,天定为太学生,而孙子中敬祖、敬仲、敬献、敬隅、敬简5人是太学生。

    据统计,上安村共出品级以上官员64人、贡生8人、太学生73人、庠生47人、廪生5人、武举人5人、增广生4人,另外还有科副榜1人、乡饮宾14人。

    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明清时的太学即是国子监的俗称,而国子监是当时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通俗地讲,太学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上安牛氏仅现存家谱中,就记载有73名太学生。

    而当时除了国子监,再无其他国家级学校。所以,当时能到国子监读书,比现在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难得多。

    始祖大儒

    上安村数百年的文化繁盛,皆因始祖牛思明。家谱中对牛思明这样评价:祖思明君,事农为业,尚崇礼义,若所仁厚,长者也。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牛思明就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贤者。

    在上安定居后,牛思明耕读传家,开创了读书入仕、习武效国的优良家风,并悉心教育指导儿孙刻苦读书,勤奋习武,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正因有着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坚如馨石的意志,到明永乐元年,牛思明的子孙牛本既考中了举人,而他的7世孙牛守兰则第一个做了太学生

    在后人的心目中,牛思明就是牛家的大儒、牛家的孔圣人

    牛思明如此贤明,那么他的先祖又是谁呢?在上安的旧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始祖讳满,妻王氏。”“公(牛满)系思明所称鼻祖,汉初人,德行甚重,望隆一时,征辟不起。

    这一段话是说,牛满被牛思明称为鼻祖。牛满生于汉初,且品格高尚、声望极高,是那一时期的社会名士,朝廷征召他出来做官他也不去,是一个素质、品位极高的人。

    官至一品

    从现存家谱中还得知,五股二支的14世孙牛天畀做官做得最大。生前是贵州提督、振威大夫、从一品。作战牺牲后,乾隆皇帝下令按照旗员一品大臣例赐。就是说,死后皇帝给了他一品大员的待遇,这也就是清朝官员的最高级别了。

    就在牛天畀这一支中,品级以上官员多达19人,牛天畀的两个儿子牛敬一、牛敬宪,一个是晋封武功将军,一个是诰授武功将军,都为从二品。

    牛天畀的三叔牛宏基为内阁纂修,诰封明威将军、正四品。该支还有牛德升等4人先后担任奎文阁典籍,该职位也为正四品。五股一支中也有5人先后为官。

一直研究上安村文化的牛昌明说:先贤们之所以创造了古时上安村的奇迹,是因为一代代的先祖都是有道德的人,有追求的人,有学问和奋斗精神的人。

    古时上安村做官人数之多,官位之高,在十里八乡是很有名的。牛为光(官级正五品,13世)的府第,占地面积之大,建筑之宏伟,令人惊叹。

    这府第第一个院是公堂院,二进院是过厅院,三进院是闷楼院,过一道街是面铺院门面院,还有场院等。

    其中,公堂院是最独特的一个院落,专门为县太爷去上安村办公而建造

    据说,古时太谷县的县太爷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三至十五必去上安村办公三天,这一不成文的规矩一直延续到民国七年。

    以上记载,从侧面反映了上安村人为官者多、职位之高,这样一个事实。

    书香建筑

    除人才济济外,上安村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也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厚重。

上安村在外为官者多,那时又不允许当官携带家属,于是,在上安老家就建起了众多府第,到处是深宅大院。

    村里曾建有一座牌楼、一处瓮城、一座瞭兵台、一处永宁寺,还有两处翻井、三个戏台、六道村门、九座大庙、多处古地道和楼院。古时的上安,牌匾、楹联随处可见。

    而更能彰显传统文化精髓的,是在这些古建筑的始建、重建过程中。上安人都曾勒石刻碑,这些古碑上的文字不仅记载了上安的历史,成了上安的重要文物,而且是书香上安的又一佐证。如今,记者走在上安村里,古碑随处可见。

    上安牛氏的股股支支曾都建有祠堂,制有祖图,修有家谱。上安做官人家的府第都有堂号,如一善堂、晋园堂、凝远堂、务本堂、厚德堂等。

 

  

文章录入:杜远杰    责任编辑:dy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2008-2018 www.tgmxx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明星小学 Email:[email protected]
    校址:山西省太谷县西关正街 电话号码:0354-6268248 维护制作:杜远杰 网站备案号: